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卷·能力提升卷
一、选择题(共50分)
1.
公元前
237
年,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秦)穆公求士……遂霸西戊:孝公用商鞅之法……至今强国:惠王用张仪之计……逐散六国之从;昭王得范雎……使秦成帝业。”李斯意在强调
A.
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B.
历代秦王都励精图治
C.
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的主要原因
D.
秦灭六国是大势所趋
2.
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A.
人口数量的增长
B.
铁制工具的出现
C.
国家体制的作用
D.
筑路技术的提高
3.
在睡虎地秦简《田律》中记载:如果下了及时的雨和谷物抽穗,应即书面报告受雨抽穗顷数,如有旱灾、暴风雨、害虫等灾害损伤了禾稼,也要报告受灾顷数。距离近的县,文书由走得快的人专程递送,距离远的县由驿站传送,在八月底以前传送。材料反映出秦朝
A.
灾害频发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B.
政府鼓励农业发展
C.
最早确立皇帝制度
D.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
《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下列制度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A.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管全国军务
C.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管百官
D.
设立郡县制,加强地方管理
5.
在评论秦朝的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
“
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
”
以下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
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B.
自称
“
始皇帝
”
,拥有无上权威
C.
焚书坑儒,修筑长城
D.
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
6.
秦朝时,全国人口约两千万人,每年服兵役、徭役者不下
300
万人。
“
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
”
。这会造成
A.
社会生产急剧下降
B.
中央集权体制动摇
C.
秦朝刑罚更加严酷
D.
农民赋税数量上涨
7.
据史书记载,秦朝时“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止(左足),又黥以为城旦……”“赭衣(罪犯)塞路,囹圄(监狱)成市。”这些记载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徭役繁重
B.
赋税沉重
C.
刑罚残酷
D.
兵役繁累
8.
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在
①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②建立了张楚政权 ③打击了秦朝黑暗统治
④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9.
诗句“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提到的历史事件
A.
刘项文盲
B.
统一六国
C.
百家争鸣
D.
焚书坑儒
10.
《资治通鉴》中记载: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汉文帝这一做法在当时
A.
有利于营造廉洁简朴的社会风气
B.
有利于打击诸侯豪强的嚣张气焰
C.
有利于加强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
D.
有利于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1.
刘邦建立西汉之初,国家是一片荒凉残破景象。为了巩固政权,他下令
A.
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B.
“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C.
“以德化民”,废除部分严刑峻法
D.
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全国标准货币
12.
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汉文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政府收入
B.
加强中央集权
C.
缓和阶级矛盾
D.
反击匈奴袭扰
13.
《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A.
统一铸币
B.
盐铁官营
C.
平抑物价
D.
休养生息
14.
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公元前
141年
公元前
136年
公元前
129年
公元前
127年
公元前
118年
公元前
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
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
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C.
该帝王在位35年
D.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5.
(原创)有学者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是有所保留的,在现实政治中,他相当依赖法家;他所用的大臣大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的人;他的治国方略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即以儒术的外表掩盖法术的内里。由此可知
A.
汉武帝在实际上是实行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
B.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并没有发生改变
C.
汉武帝实际上在儒家仁义掩盖之下实行法治
D.
“独尊儒术”是为政治大一统寻找意识形态支撑
16.
有学者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
:
“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釆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汉武帝为解决“省级组织”带来的社会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推恩令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实行行省制
D.
分化事权,重文轻武
17.
《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
从土地国有
【基础过关】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能力提升卷 部编版(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