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 现代文阅读:说明文
解题策略: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从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思路: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从语言特征(语言表达角度):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文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
空间顺序
(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等,都可反之等,常用
方位词
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
(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
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
,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
则是说明事物
发展、演变
,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典型考题: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例题:
《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
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三)说明文的方法
1.
常见的说明方法
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据)、作比较、列(画)图表、摹状貌、作诠释、引资料。
2.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
三个字
,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列举……事例
,
具体真切
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分门别类、条理清楚
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或: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
分门别类
说明,
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据)
:
具体而准确
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
了被说明对象XX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
用
简明科学
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XX/科学事理XX加以揭示,从而
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
地揭示XX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把……比作……
,
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
⑦列(画)图表
:
一目了然
,
直观形象
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
具体的
解释说明,
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
是:
下定义
要求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科学准确的概括说明。
下定义有两种固定格式: “XX是……”和“……叫XX”
。
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
具体的解释说明
,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
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引资料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资料
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
A、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的特征/事理。
2.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考查字词的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指导: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还要加上“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之类的表述。第三种题型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使用(保留)和删去有什么不同,还要加上“删去后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之类的表述。
题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
答:(1)加点字词的原意。
(2)加点字词在这里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XX事物“XX”的特征/事理。
(3)加点字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例题: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
“往往”是常常、经常、总是的意思。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题型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
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专题15 现代文阅读:说明文(含解析 考点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