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基础教育 中考专题 语文

【记叙文专题阅读】专题12 分析表现手法,阐述具体作用(含解析)-2024年中考语文精讲精练

全国通用 2023-2024学年 部编版(统编版) 中考 语文 DOCX   34页   下载0   2024-03-21   浏览40   收藏0   点赞0   评分-   免费文档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3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3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记叙文专题阅读】专题12  分析表现手法,阐述具体作用(含解析)-2024年中考语文精讲精练 第1页
【记叙文专题阅读】专题12  分析表现手法,阐述具体作用(含解析)-2024年中考语文精讲精练 第2页
【记叙文专题阅读】专题12  分析表现手法,阐述具体作用(含解析)-2024年中考语文精讲精练 第3页
剩余31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考点12:分析表现手法,阐述具体作用 【考情梳理】 一、 记叙文常见的写作手法 整篇文章: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以小见大,欲扬先抑。 局部段落: 对比,衬托,悬念, 联想和想象,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 静衬动 、化静为动), 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 相 结合,伏笔和 照应 , 铺垫, 多感官 描写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 触觉)。 二、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典例】 茅盾《白杨礼赞》中用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 歌颁他们 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作用】 ①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 寄托深远 之意。 【答题格式】 用……象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思想感情。 类比 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典例】 刘禹锡《陋室铭》中将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做类比,暗示“陋室”不陋,意在以古代名贤自 况 ,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答题格式】 由……想象……写出人物或事物……,并抒发了……感情。 抑扬 欲扬先抑 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在这里抑是手段,扬是目的, 抑与扬形成 对比。 【典例】 茅盾《白杨礼赞》中作者将白杨树与其他树相比没有婆娑的姿态和屈曲盘旋的虬枝,单这点来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作者首先否定了白杨树的美,这就是先“抑”,接着用“但是”转折,“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肯定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就是“扬”。 一 “抑” 一 “扬”,突出了白杨树与其他树的不同,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欲抑先扬 指作者想贬抑某个人或事物,却不从贬抑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褒扬处落笔。在这里扬是手段,抑是目的, 抑与扬形成 对比。 【典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梦境中征战沙场的军旅生活是“扬”,现实中报国无门是“抑”,从理想到现实,从希望到失望形成强烈对比。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慨。 【作用】 使情节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曲折含蓄,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答题格式】 ……(内容)是抑或扬,……(内容)是扬或抑, 抑与扬形成 鲜明对比,突出人物或事物……特点。 悬念 为了引起读者兴趣,作者常常在作品的开端提出尖锐的矛盾或设置疑团,又不立即予以解答,而是由开端所提供的线索任情节自然发展下去,到一定阶段或结束才解开矛盾或揭示谜底。 【典例】 彭荆风《驿路梨花》贯穿全文的悬念是“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文中第一次悬念:第8段“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二次悬念:第17段“主人家是谁?” “ 我们“从老人那里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三次悬念:第32段 ”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小茅屋呢? 【作用】 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情节波澜起伏。 【答题格式】 设置什么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伏笔 是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典例】 都德《最后一课》,文章开始写小 弗 郎士上学路上看到许多人在布告牌前看什么,并且交代最近一些坏消息都是从那儿传出来的,作者还顺便列举几例,如征发啊,打仗啊等。那么今天是什么消息呢,小 弗 郎 士没有 去看,不知道。待到上课时,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阿尔萨斯和洛林已被普鲁士士兵侵占,韩 麦尔、小 弗 郎士们就要沦为亡国奴时,小 弗 郎士恍然大悟,为什么布告牌前会有那么多人,今天布告牌上什么消息就不言而喻了,文章设置伏笔,使情节波澜起伏。 【作用】 ①使……情节合情合理;②表现了人物……的品质。 【答题格式】 用……情节为……情节埋下伏笔。 照应 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 【作用】 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答题格式】 照应标题;照应上文;首尾呼应。 借景(物)抒情 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典例】 朱自清《春》通过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答题格式】 通过对……景象(或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方法。这种方法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属于侧面描写。 【典例】 周敦颐《爱莲说》中先后三次用菊、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爱好的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村,以菊花陪
【记叙文专题阅读】专题12 分析表现手法,阐述具体作用(含解析)-2024年中考语文精讲精练
下载提示

1、部份EXCEL表格预览的图片显示不整齐,是文件比较宽,系统生成预览图片时分割成A4打印大小所致,文档并没有问题,可以正常下载;

2、如果首次下次不成功,可再次下载。本站同一份资料不重复扣费;

3、如果浏览器启用了拦截弹出窗口,此功能有可能造成下载失败,请临时关闭拦截;

4、如果是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解压软件解压,再使用对应软件打开。软件版本较低时请及时更新;

5、资料成功下载后不支持退换,如发现资料有严重质量问题 【点此反馈】,如果属实,我们会补偿您的损失;

6、如果下载使用过程中还遇到其它问题可以到【帮助中心】查看解决方法;

7、最终解释权归本站所有,如有需要请与客服联系或【点此反馈

QQ
微信
小程序
客服